顾客在金融范畴最简单踩哪些“坑“?近来,中国顾客协会官网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安排受理投诉状况剖析》,盘点了2024年顾客投诉热门,其间点名“高仿车险”众多、违规荐股危险频出、借款步步“设坑”等多项金融范畴乱象。
进入2025年,上述乱象是否依然存在?是否得到有用管理?顾客又是怎么“踩坑“的?榜首财经记者结合中国顾客协会发表的事例及上一年部分追踪报道再次进行盘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监管态势下,金融、稳妥范畴的投诉占比已有必定下降。2024年全年,全国消协安排共受理顾客投诉176.1886万件,同比增加32.62%,其间,金融服务类投诉合计6778件,占总投诉量的比重为0.38%,占比较2023年下降0.01个百分点,投诉量同比增加32.28%;稳妥服务类投诉合计4300件,占比为0.24%,同比削减7.43%。
业内人士以为,投诉占比下降是一个活跃信号。跟着近年来金融监管持续晋级,职业生态不断改进,金融顾客的权益将得到更多维护。
(图片来历:中国顾客协会官方微信)
“车辆统筹稳妥”投诉激增
2024年11月12日,某轿车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假充安全稳妥公司事务员向毛女士推销“车险”。 该事务员称能够线上付款后购买轿车商业险。随后,毛女士便添加了此人微信并购买了“轿车商业险”。
购买后,毛女士发现,该事务员实践为某轿车服务有限公司事务员,并非安全稳妥事务员,而且购买的所谓“稳妥”也是归于自营统筹项目,并不是安全车险。此外,毛女士还发现其上一年度的稳妥到2024年12月21日才到期,但是对方出具的所谓“保单”则是2024年11月21日收效。
毛女士的阅历并非个例。据中国顾客协会发表,近段时刻以来,有很多顾客投诉反映一些“轿车服务公司”以稳妥公司名义对外出售“统筹稳妥”, 顾客一旦购买此类“统筹稳妥”,将面对多重危险。
这种“仿冒车险”在交际渠道上一度十分盛行。上一年10月,榜首财经记者在某交际渠道上以“车辆续保”名义发布帖文后,短短2天内有8名自称稳妥组织的人员联络记者,其间就有3名出售自称稳妥公司工作人员,但实践从属交通安全统筹类公司。他们多着重自己为闻名稳妥组织的工作人员,弱化或彻底不提“交通安全统筹”。 (详见《“高仿车险”贱价众多,“变了味”的车辆安全统筹有何危险?》)
中国顾客协会指出,在这一范畴,现在顾客投诉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虚伪宣扬假充稳妥进行出售。事务员假充闻名稳妥公司,将“统筹稳妥”包装成正规商业稳妥,顾客付款后才发现保单并非由正规稳妥公司出具。二是售后理赔难。顾客反映“统筹稳妥”公司客服电话无人接听,事务员失联;出险后不只只能到指定修理厂,还面对赔付难等问题。三是退保难。顾客发现问题后要求退款,却遭受商家延迟或回绝。即便合同未收效,顾客提出退款时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
呈现上述状况或与车辆统筹事务性质有关。我国《稳妥法》第六十七条规则,建立稳妥公司应当经国务院稳妥监督管理组织同意。而出售车辆统筹事务的公司并非稳妥公司,其公司称号一般为“轿车服务公司”或“运送服务公司”,注册时也无须稳妥监督管理组织同意。“车辆安全统筹”一般限于运送企业内部协作,每位成员交纳必定费用,事端司机可从这笔费用中获取补偿。
此外,车辆统筹企业自身的实力良莠不齐,刊出和撤消率颇高。榜首财经记者据企查查数据查询,2022年1月至今建立的371家公司中,有48家公司已处于刊出或撤消状况。这也意味着约有12%的公司建立缺乏3年即刊出。
“与稳妥公司比较,此类公司的危险补偿才能及资金安全性相对较低,顾客购买‘安全统筹名义的稳妥’存在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危险高、不受政府监管等多重危险。”中国顾客协会主张顾客在购买轿车商业险时慎重辨认,防止挑选此类产品。
违规荐股频发
除了稳妥范畴,在发表的顾客投诉热门中,违规荐股乱象也被“点名”。部分证券出资咨询组织经过虚伪宣扬、暗示或确保收益等手法,诱导顾客付出高额“服务费”,违规向顾客供给股票引荐服务。
有顾客购入高额荐股服务后不赚反亏。根据协会发表的事例,胡女士称,一开始是在短视频渠道刷到了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广告,说引荐股票十分准。2024年3月,胡女士付出26800元购买了该公司的“天地操盘”服务,跟着一位教师生意股票,有详细的生意点,依照他们的辅导进行操作,到4月现已亏了5万多元。胡女士问询为什么没赚到钱还亏了那么多,该公司便又给胡女士引荐了一个“超级出资家”组合,打折后费用99800元,许诺必定能赚到钱,并称这个名额错失就没有了。胡女士在被洗脑之下又付出了99800元。胡女士称,投诉时已累计亏了十万元以上,要求退全款126600元。
榜首财经记者注意到,上一年9月以来股市行情大涨,很多新股民涌入商场,违规荐股状况频发,部分包装成“股神”、“大V”的跨界博主没有专业布景,但声称有内幕消息、共同眼光,以“共享炒股技巧、确定牛股、引荐黑马股”等方法忽悠出资者。
近期监管也在不断晋级。2025年1月,四川证监局接连对两家持牌投顾组织开出罚单,两家均在开展事务中存在误导性宣扬以及存在向客户供给出资主张没有合理根据的景象。2月7日,浙江监管局发布处分决议,因第三方投顾杭州极点财经网络传媒有限公司违反了相关规则,对其作出责令改正并暂停新增客户的处分方法。
隐性收费、提早还款难、不正当催收被“点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范畴,借款是顾客投诉的“重灾区”,此次,借款时隐性收费、借款后提早还款难、遭受不正当催收等问题被中国顾客协会“点名”。
2024年,“变相高利贷”问题引发社会重视。据榜首财经报道,部分“担保系”假贷渠道此前气势渐盛。这类渠道外表年化利率在24%以下,实践使用担保费、会员费变相进步借款本钱,年化利率打破红线,有的高达40%~126%。近期记者回访时发现,部分违规组织疑似转换称号后仍在持续运营。(详见《金融灰黑产年终盘点:变相高利贷渠道出清,债款重组套路创新|回忆2024》)
中国顾客协会也指出,上一年顾客投诉中隐性收费举高借款本钱的问题相对会集。一些消费金融组织以担保费、会员费、咨询费、服务费等名字收取隐性费用,实践借款利率远超国家规则。
除借款简单“踩坑”外,借款后也存在提早还款难、遭受不正当催收等状况。近期,部分顾客向消费金融组织请求提早还款时遭受推诿或收取不合理费用。
中国顾客协会发表的事例显现,顾客胡先生称4月4日从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App“某星金融”借款16000元,该笔借款显现为第三方协作组织“某安贷”。借款时显现可提早还款,后续胡先生屡次操作提早还款皆失利。榜首次操作提早还款在4月15日,还款失利之后联络“某星金融”客服,客服称与“某安贷”交流之后,“某安贷”回复前3期无法提早还款。胡先生其时想着前三期利息认了,但是后续在9月底到10月15日,他又屡次测验在App上操作提早还款均失利。胡先生再次联络客服,“某星金融”客服与“某安贷”彼此“踢皮球”,一向都说在交流反应中。
此外,中国顾客协会称,近期顾客投诉中,不正当催收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催收组织假充执法人员,或经过打扰通讯录亲朋等手法进行“暴力”催收,对顾客声誉和精力形成危害。
“金融消费范畴乱象的本源在于部分组织使用信息不对称牟取不妥利益。”中国顾客协会主张,一方面,顾客应当加强金融消费常识学习,强化防骗认识,特别是对借款、出资等金融产品的危险认知,防备各类金融消费圈套。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当严厉执行方法规则,对违反规则的金融组织依法施行责令期限整改、责令暂停部分事务、约束股东权力等监管方法。
(本文来自榜首财经)